在刚刚落幕的2024碳博会上,“走向碳中和之路”成为关键词,碳博会不仅展示了各项绿色技术,还围绕“衣食住行用”五大维度,打造了“可持续的一天”特色活动。

近年来, “碳中和 ”一词越来越受到国内众多大型活动的青睐。

大型活动和“碳中和”到底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二氧化碳排放无处不在,演出、赛事、会议、论坛、展会等活动,都涉及碳排放。

根据BCG《中国“碳中和”通用指引》一书中对“碳中和”给出的定义,“碳中和”指的是国家、企业及组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国内已经有城市吃起了螃蟹。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圳市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方案(试行)》明确,2024年深圳将初步建立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指南和排放核算标准。

01.为什么要讲大型活动“碳中和”?

大型活动实施“碳中和”的示范效应,可以有效地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碳中和”理论,倡导公众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和实现“碳中和”的低碳理念,有利于公众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从国际范围内观察,大型活动“碳中和”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方式,无疑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大会和体育赛事青睐。2016年,中国举办G20峰会期间,在浙江临安市太湖源镇营造了334亩“碳中和”林,利用植树造林抵消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了首次实现“碳中和”的G20会议;2021年10月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COP15)、2022年2月在北京和河北张家口举行的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也都相继宣布实现了“碳中和”。北京冬奥会更以“第一届实现‘碳中和’的奥运会”受到全球瞩目。

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型活动中实施“碳中和”的案例并不普遍。

根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发布《“碳中和”报告(2021)》显示,我国2021年期间获得“碳中和”认证的案例总计不超过152个,其中组织类92个、活动类52个、产品与服务类8个。值得关注的是,在52个获颁“碳中和”证书的大型活动中,包括了24个会议论坛活动、15个会展及商贸活动、6个体育活动、5个文化庆典和2个政府会议,可以看出会议论坛活动走在了大型活动的“碳中和”前列。

此前,国内尚未出台相关标准指南,国内大型活动开展“碳中和”行动,通常参照国际上相对成熟的标准化文件实施,2019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用于指导大型活动实施“碳中和”,在其定义中“大型活动”,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场所内开展的较大规模聚集行动,包括演出、赛事、会议、论坛、展览等。事实上,早期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并未严格规定大型活动的规模,可理解为常规大型活动和其他非大型活动,均可参考指南自愿实施“碳中和”。

今年,深圳市出台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方案(试行)》在基于《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的基础上,对“大型活动”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明确了参加人数在1000人及以上的较大规模聚集行动,包括演出、赛事、会议、论坛、展览、宣传等。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和行动部署,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的推进也逐步成为新趋势。

02.当大型活动开始追求“碳中和”

《深圳市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方案(试行)》的出台让“碳中和”推广在国内大型活动中有了明确的抓手,从政府到企业组织,从公共部门到社会各界都在为“碳中和”开展行动、谋篇布局。“碳中和”不再只是理念,而是人们可切身感受到的从承诺到行动的变化。

方案中明确指出,大型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在大型活动的筹备阶段制定“碳中和”实施计划,在举办阶段开展减排行动,在收尾阶段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并采取抵销完成“碳中和”。

一年一次的粤港澳大湾区“零碳”花展,就精准践行了这一标准。

为减少花展的碳足迹,主办方与深圳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及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联手打造的“零碳”花园展区,打造出了一个从设计、建造和运营期近零排放的生态花园。花园由寻觅、共生与循环三个部分构成。在设计阶段通过选取再生材料、利用园林中的废弃物、控制建筑物规模等措施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建造和运营阶段通过就地取材回收厨余垃圾有机肥、生活垃圾焚烧后的炉渣再利用、采用太阳能设施和海绵系统构建来帮助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排放,传递“低碳环保和万物共生”的理念。

同时,粤澳大湾区花展通过梳理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外购电力排放、交通排放、住宿排放、餐饮排放、活动耗材隐含排放以及废弃物处理产生等温室气体产生渠道,核算花展举办期间的碳排放核算。

粤港澳大湾区花展设计概念分析图

作为构建大型活动碳中和示范的一次实践,2023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进博会提出“零碳进博•零塑办博”口号,开展塑料回收再利用,共回收PET塑料矿泉水瓶超26万个、PP塑料等外卖盒9.5万个,总计近7.5吨。

小到一盏台灯,大到一块广场屏,都由 新能源 点亮……第六届进博会首次实现了100%绿电办展。通过省间绿电交易的方式,进博会采购了绿电800万千瓦时,可覆盖展前、展中、展后期间的全部用电量。相比传统能源供电,本届进博会将减排二氧化碳3360吨。

此外,更多城市也正在积极探索大型活动的碳中和的方案。

2025年,第9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将在哈尔滨举行。2024年6月3日,在泸州市举行的六五环境日活动上,“绿芽积分”携手“碳惠冰城”助力亚冬会碳中和签约仪式举行,这标志着哈尔滨与泸州共同打造的跨区域碳普惠合作新样板正式启动。亚冬会将通过“绿芽积分”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抵销大型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助力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

03.企业如何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

在政策与实践均已有所发展的当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大型会议论坛活动实现“碳中和”?

《深圳市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方案(试行)》提供了一些思路,方案中对于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边界进行了规范说明,要求应至少包括举办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鼓励包括筹备阶段和收尾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明确了大型活动组织者应通过购买碳信用、碳配额或通过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碳汇量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动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此外,相较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深圳市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方案(试行)》对碳配额、碳信用项目实现碳抵消的时间跨度进一步缩短。碳配额或碳信用,应在相应的碳配额或碳信用注册登记机构注销。已注销的碳配额或碳信用应可追溯并提供相应证明。推荐按照优先顺序使用碳配额或碳信用进行抵消,且实现“碳中和”的时间不得晚于大型活动结束后1个月内。

但事实上,购买“低质量的”碳抵消项目并不会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举例来说,达美航空公司是一家每天运行4000多个航班的大型航空公司,声称自己实现了“碳中和”。但达美航空并未真正开展减少碳排放的工作,而是购买了大量的碳抵消项目用于自身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此同时向旅客收取高价,让旅客认为他们是在为低碳旅行买单。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抵消带来的减排效益是有待证明的。根据投诉,达美航空公司2021年的林业和农业抵消是由碳抵消供应商Verra认证的。《卫报》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Verra公司认证的90%以上的雨林抵消对气候毫无益处。

相比之下,英国易捷航空曾于2022年宣布放弃备受争议的碳抵消路线,不再采购碳抵消用以中和自身的碳排放。作为首批主动放弃碳抵消的公司,易捷航空计划加大对直接减排技术的资金投入,例如可持续航空燃料、氢燃料飞机、运行效率优化等。预计到2050年,这些直接减排技术将帮助易捷航空减少78%的碳排放,而剩余22%将依靠碳捕获技术处理。易捷航空首席执行官约翰•朗格伦(Johan Lundgren)向《金融时报》表示:“投资直接降低碳强度的技术(比起碳抵消)更有意义。”

不难看出,实施“碳中和”时,早已不是简单购买碳信用等抵消碳排放,组织者需要将减排理念贯穿于整个活动流程,优先实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在尽可能减少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础上,再通过购买碳配额抵消等辅助手段,用以中和活动中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碳中和”。

在全球力争早日实现“碳中和”的今天,举办“碳中和”活动,不仅是一种绿色科技、绿色理念的实践,更是能为未来其他大型“碳中和”活动提供借鉴,也是为中国重大活动提供特色的低碳样本。

大型活动碳中和方案的样板,仍待业内持续探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着陆TouchBase”(ID:Touch-Base),作者:邱婧媛